全球首套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落地福州,开启“神经-机器协同”康复新纪元
通过大脑信号直接控制外部设备完成行走,福州研发的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让科幻场景成为神经康复的新希望。
通过大脑信号直接控制下肢运动,让偏瘫患者重新行走——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已成为福州医疗科技的现实。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其中肢体残疾者比例近30%,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00万,这些患者正期待新的康复技术。
2025年10月31日,全球首套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项目在福州市仓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供需对接会上正式宣布落地。这一融合脑科学、机器人学、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前沿技术的创新项目,标志着康复医学正从“机械辅助”向 “神经-机器协同” 范式转变。
01 项目概况:多学科融合的科技突破
在福州市仓山区近日举办的生物医药产业供需对接会上,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项目成为焦点。
这一项目通过多领域协同创新,将传统的仿生外骨骼结构与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结合,为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带来革命性的康复工具。
与传统康复设备不同,这款机器人的核心突破在于能够重建“认知运动皮层与偏瘫肢体的联系”。
它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采集患者的脑电信号,解码后直接控制下肢外骨骼完成坐下、起立、行走等动作,形成“运动意识为因,感觉反馈为果”的闭环。
02 技术原理:从“机械辅助”到“神经协同”
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技术核心在于实现了大脑与机器的直接对话。
据研发公司医学研发总监刘睿介绍,该系统让脑电信号跳过残缺的躯体,直接传递给外部设备,完成特定动作。
具体来说,该系统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采集患者的脑电信号,经过算法解码,识别出用户的运动意图,再指令控制下肢外骨骼执行相应动作。
这种“意识控制”模式不仅帮助患者完成运动,更能促进受损脑区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根本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03 发展历程:从概念验证到落地应用
BCI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福州的发展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快速推进。
2025年7月16日,在福州新区(长乐区)举行的“闽创智汇·机器人创业汇——概念验证机器人专场”活动上,福建致远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演示了这款机器人。
活动现场,真人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大脑信号直接控制下肢运动,展示了帮助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技术潜力。
短短三个多月后,在10月31日的仓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供需对接会上,该项目作为重点签约项目正式宣布落地,体现了福州对创新科技落地的支持效率。
04 应用前景:医疗康复与市场需求
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广阔。数据显示,中国脑功能疾病诊疗市场总量达1927亿元,年增长率16%。
在应用领域方面,这款机器人主要适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目前,全球首套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项目已在北京天坛医院实现意识障碍患者临床应用验证。
随着技术进一步突破,此类设备有望成为神经康复的标准化工具。
政策层面也传来利好消息。2024年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为脑机接口技术单独立项,收费项目纳入乙类医保目录,报销比例最高达70%,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05 产业生态:福州打造生物医药新高地
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项目的落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福州仓山区精心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成果。
近年来,仓山区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聚焦高品质医药、特色医疗器械、“互联网+医药医疗” 三大方向,构建“一核双区”产业布局。
目前,全区已集聚规上(限上)生物医药企业86家,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域产业生态的滋养下,仓山区龙头企业——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仓山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生物医药企业。
06 市场前景:脑机接口产业快速增长
脑机接口作为新兴产业,正迎来快速增长期。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4年中国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32.03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55.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全球市场方面,2024年脑机接口规模约为24.8亿美元,中国以非侵入式技术为核心优势,形成与欧美国家主攻侵入式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BCI下肢外骨骼市场潜力巨大,应用领域将逐步涵盖医疗康复、智慧康养、特殊教育等,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福州仓山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为这类创新项目提供了肥沃土壤。全区已集聚86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随着BCI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此类设备有望成为神经康复的标准化工具。
从临床验证到普及应用仍有距离,但可以肯定的是,康复医学的范式转变已经开启——从机械辅助走向了神经-机器协同的新纪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