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英国高校扎堆在印度开分校,谁最受益?
印度古尔冈国际科技园内,南安普顿大学新校区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象征着“无需出国即可获得英国学位”的承诺,却也映照出印度高等教育未来的复杂图景。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今年访印期间,与印度签署了《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其中高等教育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后,斯塔默宣布9所英国大学将在印度设立分校。南安普顿大学已率先在哈里亚纳邦古尔格拉姆开设分校。
此外,约克大学、阿伯丁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利物浦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考文垂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和萨里大学也公布了在印度不同城市设立分校的计划。
01 政策驱动:高校“出海潮”的幕后推手
印度政府在2022年做出政策转变,首次允许全球排名靠前的高校在印度设立独立校区。这一政策与以往仅限于合作办学或“双联课程”的模式相比,是重大突破。
同时,英国移民政策从2024年1月起收紧,规定国际学生中仅研究型硕士、博士签证申请者可携家属入境。
这一“一紧一松”的政策变化,促使众多英国院校战略调整,将课程和校区前移到印度本土。
印度教育部长达尔门德拉·普拉丹近期已向4所外国高校颁发在印设校的意向书,并预计在当前学年内,最多将有15所海外高校在印度设立分校。
02 经济逻辑:教育出口的商业算计
英国高校扎堆印度的背后,是清晰的经济逻辑。高等教育是英国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2022年为英国经济贡献了320亿英镑。
此次合作中,英国政府目标是从印度高等教育市场额外获得5000万英镑的收入。
英国领先的教育企业GEDU Global Education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再投资2亿英镑,成为印度教育领域的最大外国直接投资者。
对英国高校而言,印度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其巨大的人口规模:印度有5.8万所高校,在校学生4300万。作为顶尖公立院校的德里大学学生人数甚至达25万之多。
03 教育机会:低成本英国学位的诱惑
英国政府承诺通过“无需出国即可获得英国学位”的模式,为印度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这一模式最大吸引力在于大幅降低了获得英国学位的成本。
以南安普顿大学为例,在英国主校区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每年学费为2.4万英镑,而在古尔冈新校区,同样的课程每年学费仅1.2万英镑,直接“腰斩”。
此外,学生还省去了签证费、旅行费和在英国高昂的生活费。
美国微软公司前高管阿比吉特·巴杜里认为,外国大学的加入将带来“生态系统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弥合印度当前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技能缺口。
04 市场争夺:英国为何瞄准印度而非中国
英国高校的“印度热”引发疑问:是否意味着中国留英市场不再受欢迎?实际上,2024/2025学年,中国留英学生接近10.4万人,反超印度学生。
但英国大学转移招生目的地反映出中国海外留学市场消费行为的变化。
高排名英国院校热门院系的中国学生人满为患,而排名较低的英国大学在中国市场需求不足。
与此同时,印度有世界上最多的青年人口,65%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印度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未来每12至18个月为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万亿美元”。
这种巨大潜力使印度成为英国教育出口的新目标。
05 受益者争议:精英与平民的分化
表面双赢的合作背后,谁才是真正受益者?全印度高等教育教师联合会及其盟友组织警告,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商业化将使大多数学生无力承担学费。
这些外国大学每年学费远高于印度公立大学,只有少数阶层能够负担。
这些机构可能只提供流于表面、基于成绩的奖学金作为宣传,而非真正实现包容性。
印度公立大学本就面临资金严重短缺、被政府忽视,可能难以与这些外国院校竞争。这种趋势已在印度私立大学中愈发明显。
外国高校的布局目前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德里首都圈和孟买等大城市,这将限制其影响范围。有抱负的学生会离开家乡,反而加剧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06 深层影响:人才流动与教育本质
英国高校入驻印度可能带来人才流动模式的变化。印度长期存在“人才外流”问题,学术人才、医生、工程师等纷纷流向海外。
巴杜里认为,外国名校进印度可能带来“反向人才流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教师和专业人才。
“届时,印度将不再只是人才输出国,而是人才目的地”。
但也有专家指出,设立外国高校并不一定能阻止学生出国留学。 “很多印度学生选择出国,主要是为了移民”。
未来可能出现一些学生在印度境内分校完成部分学业,之后再转至国外完成学位的趋势。
印度教育部长普拉丹为南安普顿大学古尔冈校区揭幕时,预计当前学年内还将有更多外国高校落户印度。而在古吉拉特邦GIFT City,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萨里大学的新校区建设已提上日程。
英国高校的印度之旅刚刚启程,它能否真正加强印度高等教育普及化,还是如印媒质疑的那样“将平民百姓拒之门外”,答案将在未来的课堂中慢慢浮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