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军:以影像为桥连两岸 计划扎根福建续新篇台湾少数民族导演吴军,这位深耕影视圈20余年的创作者,正以镜头为笔、以故事为墨,在海峡两岸间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情感桥梁。如今,他将目光锚定福建,计划以这片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土地为新起点,续写两岸融合的影像新篇章。## 光影之路:从演员到导演的跨界与深耕吴军的影视生涯始于演员身份,早年便参演了《鲁冰花》《流星花园》等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在镜头前积累了对故事表达的敏锐感知。2005年,他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将积累的表演经验转化为独特的镜头语言,开始在更广阔的创作天地中探索。20余年的行业深耕让吴军收获颇丰:2023年,他在台湾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斩获多个国际奖项,用影像让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他在大陆拍摄了涵盖房地产、汽车、保养品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广告与宣传片,这些实践让他对两岸影视市场的运作逻辑与创作差异有了深刻理解,也为后续的两岸合作埋下伏笔。这种跨越两岸的创作经历,让他逐渐意识到影像在连接人心方面的强大力量。## 情感纽带:以家族记忆为原点的两岸叙事真正让吴军坚定深耕两岸合作题材的,是大舅跨越海峡的牵挂与遗憾。1949年,大舅因时局滞留在南京,与台湾的家人隔海相望,一封饱含思念的家书近半个世纪未能寄出。这份沉甸甸的家族记忆,成为他筹备中的电影《未寄的家书》的创作灵感源泉。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以"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为叙事纽带,聚焦台湾年轻一代的大陆寻根之旅,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探索两岸的历史联结与情感共鸣。"希望通过台湾年轻一代的眼睛,去探索、交流,传递'两岸一家亲'的血脉亲情",吴军在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投会上谈及创作初衷时,眼神满是期待。影片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以"家书虽未寄,亲情终有归"为内核,试图用普世的情感语言打破隔阂,让两岸观众在光影中看见彼此、理解彼此。目前影片大纲已确定,计划2026年4月开拍,年底将启动两岸演员甄选,并寻求大陆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支持。## 文化使命:让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被看见"作为台湾阿美人,吴军始终肩负着传承与传播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在他眼中,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是亟待挖掘的宝藏:阿美族作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带着"海洋文化"的印记,擅长捕鱼、搭建竹鱼篓,七彩服饰彰显着民族热情;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其他族群的狩猎文化,都是极具魅力的文化符号。"过去大陆同胞对台湾少数民族的认知多停留在阿里山,我们希望通过影视和活动,展现更丰富的民族特色。"基于这样的初心,吴军近年来多次带领台湾少数民族团队走进大陆,参与演出、影视创作、运动会等各类交流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让台湾少数民族艺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要发展一定要来大陆"的现实机遇。## 扎根福建:两岸融合的新起点与新布局在多次参与大陆交流活动后,拥有北京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学习经历的吴军,最终选择将两岸合作的重心落在福建。"福建的天气、饮食等和台湾很像,而闽南地区与台湾的文化同源性让团队更容易适应",这种天然的"亲近感",加上对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前景的看好,让他下定决心扎根福州。吴军的福建布局充满层次感与前瞻性:基地建设:计划2025年底在福州设立传媒公司,将原有台湾团队迁至此处,目前已在挑选办公地址。他务实地表示,来大陆发展不能"水土不服","先到福州'试水温',能在这里生存,再往大陆其他地方发展"。多维合作:除核心的影视拍摄业务外,还将搭建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直播让台湾商品走进大陆、大陆好物推向台湾,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内容创新:筹备系列纪实节目,计划带领台湾主持人走进大陆少数民族聚居地,记录不同族群在歌唱、编织、美食等领域的异同,"让两岸少数民族面对面交流,这样的节目一定有爆点"。同时,他还计划与爱奇艺、腾讯等平台合作微短剧,对接电视台资源,全方位呈现两岸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魅力。在吴军看来,"台湾市场小,更大的舞台在大陆"。而福建,正是他以影像为桥,连接两岸文化、赋能青年发展的新起点。从《未寄的家书》的情感叙事到跨境电商的实务探索,从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到影视人才的交流,他正用多元实践诠释着"两岸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也让人们对这份扎根福建的影像事业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