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鞍石生物科创板冲刺:亏损背后的创新药突围困局2025年9月26日,专注于肿瘤领域的创新药企鞍石生物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上交所受理,这家成立仅7年的企业以"未盈利创新药企"身份,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开启上市征程。然而其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数据却呈现鲜明反差:营收从2023年的1296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7166万元,2025年一季度更单季斩获6404万元营收,但累计未弥补亏损已达7.82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的态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一、业绩冰火两重天:高增长与深亏损的悖论鞍石生物的财务表现折射出创新药企商业化初期的典型特征。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分别为-1.64亿元、-2.83亿元、-4.79亿元和-0.92亿元,亏损幅度持续扩大。这种亏损主要源于两大核心支出: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从1.45亿元增至3.27亿元,2025年一季度虽降至7664.72万元,但研发费用率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目前推进的四项III期临床研究及全球多中心试验,均需巨额资金支撑。商业化布局提速:随着核心产品伯瑞替尼(万比锐®)上市,销售费用从2022年的361.45万元激增至2024年的1.02亿元,2025年一季度单季即达3526.38万元,费用增速远超营收增长幅度。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的所有收入均来自伯瑞替尼,这款MET抑制剂虽已获批三项适应症并纳入医保,2025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300%,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以覆盖成本。# 二、核心风险点:商誉与资金链的双重考验鞍石生物的上市之路还面临两大关键挑战:商誉减值风险:公司账面存在9.27亿元商誉,占非流动资产比例长期超过93%,这笔商誉源于2021年收购北京浦润奥形成。尽管目前未计提减值,但标的公司研发管线进展、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都可能触发减值风险,直接冲击财务报表。资金链压力: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5.29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连续多年为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66亿元、-2.94亿元、-3.56亿元)。此次IPO拟募资24.5亿元,其中5亿元专项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凸显对外部融资的高度依赖。股权结构方面,实控人石和鹏的控制权稳定性也备受关注。作为北京浦润奥创始人及伯瑞替尼研发主导者,其与投资方的对赌协议若触发,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进而影响公司战略延续性。# 三、上市逻辑:管线价值与行业机遇尽管风险重重,鞍石生物仍凭借管线潜力获得资本市场关注。公司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该标准专为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设计,核心关注研发管线进展与技术创新能力。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差异化管线布局:围绕MET、EGFR等热门靶点构建多层次管线,其中安达艾替尼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优先审评,ANS01、ANS03进入临床阶段,四项III期临床涵盖联合用药等前沿方向。商业化初步验证:伯瑞替尼在MET扩增非小细胞肺癌等领域的市场潜力已得到验证,2025年新增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优先审评,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资本背书: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2024年12月B+轮融资后估值达52.5亿元,投资方包括国投招商、IDG资本、贝恩资本等知名机构,显示资本市场对其管线价值的认可。# 四、行业参照:创新药企的上市路径依赖鞍石生物的情况并非个例。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框架下,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均在未盈利状态下成功上市,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资本市场支撑研发投入,待管线成熟后实现盈利转化。但此类企业普遍面临上市后持续融资、研发失败、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对于鞍石生物而言,此次IPO募资的19.5亿元将全部投入新药研发,包括推进III期临床、中美双申报及化合物筛选等。能否高效利用募集资金推进管线落地,将是决定其未来估值与盈利前景的关键。目前,科创板审核机构可能重点关注其研发投入的合理性、商誉减值测试依据、管线临床价值评估等问题。公司后续对问询函的回复质量,将直接影响上市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