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安:多维发力 织密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守护网在闽东大地的群山与溪流之间,福安市正以制度创新为经、情感关怀为纬,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福蕾课堂"到城市社区的"希望小屋",从跨部门联动的危机干预到非遗载体的法治教育,这座小城用多维实践诠释着"守护童心"的深层内涵,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 沉浸筑“防线”:创新载体构建安全屏障福安市公安局法治宣教中心的VR设备前,一群留守儿童正戴着眼镜"亲历"刷单诈骗的全过程。这种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教育方式,是福安市突破传统法治教育瓶颈的创新尝试。中心内的智慧沙盘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的高发领域,配合民警的案例讲解,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在交通安全教育领域,福安市交管大队针对学生出行规律,设计"文明交通小使者"培养计划。民警们走进校园,结合校园周边道路特点,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讲解"斑马线礼让""骑行安全"等常识,并组织学生志愿者在上下学时段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更具文化创意的是"非遗+安全知识"的融合实践。在实验小学阳泉校区,非遗传承人指导孩子们将网络安全提示绘在官埔油扇上。"不泄露支付密码""警惕陌生链接"等安全口诀与传统花鸟纹样相得益彰,这些承载着安全知识的油扇被孩子们带回家中,成为连接校园与家庭的安全纽带。据统计,这种创新教育形式使该校学生家庭的电信诈骗防范意识提升了40%以上。## 匠心筑“暖巢”:精准服务点亮成长希望走进穆阳镇某困境儿童的"希望小屋",定制的学习桌、储物柜和护眼台灯构成了整洁有序的学习空间。这个由团市委牵头打造的民生项目,不仅关注硬件改善,更注重长效关爱机制的建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规划房间布局,选用环保材料,并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回访,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截至2025年9月,福安市已建成60间"希望小屋",每间小屋都配备一名"成长导师",负责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共青团福安市委书记林昌铃表示:"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一个物理空间的'家',更要构建一个情感归属的'家'。"为此,项目团队还组织小屋小主人参加研学旅行、才艺比赛等活动,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在城市社区,三木街儿童友好有声艺术街区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这个由市妇联联合社会机构打造的公共空间,定期举办"植此青绿"环保活动、"垃圾分类"实践课和防震演练等特色活动。居民王奶奶的孙子每周都会参加街区的朗诵班,"以前孩子放学就玩手机,现在这里有专业老师指导,还能认识新朋友,变化特别大"。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需求,市民政局实施的"福蕾行动计划"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滋养。2025年暑期,乡土研学、中英文儿童剧、乡野油画等128场特色课程,让5063人次的留守儿童在体验中增长见识。特别开设的创意写作课上,孩子们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变化,部分优秀作品还被汇编成册,成为展示乡土文化的独特载体。## 联动育“新苗”:多元共治激活育人生态福安市综治中心的会议室内,一场特殊的调解正在进行。针对12岁女孩张某涵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等10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会商解决方案。这种跨部门联动机制在接到求助后的72小时内,就完成了监护能力评估、跨省安置协调和法律援助对接,最终帮助孩子实现了到广东与奶奶共同生活的愿望。这种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得益于福安市建立的"阳光之翼"未成年人危机干预平台。该平台整合了22个乡镇(街道)的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以及1401名"五老"志愿者的力量,形成"信息共享—风险研判—应急处置"的闭环机制。平台运行以来,已成功干预30多起未成年人危机事件,帮助1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在日常关爱层面,福安市创新推出"家庭教育特派员"制度。这些由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专业队伍,深入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破解隔代教育难题。穆阳镇的"暑期活动套餐"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实践,"书香伴童年"阅读课、女足训练营、亲子互动游戏等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市教育局主导的"关爱导师"制则构建了校园层面的帮扶网络。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专属的帮扶教师,通过"一对一"结对、"亲情电话"、日记交流等方式,弥补亲情缺失。某中学的李老师坚持每周与帮扶学生谈心,协助策划亲子话题,让孩子与在外务工的父母分享校园生活,这种持续的情感支持使该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学期内提升了20个名次。## 长效保障:制度创新夯实保护根基福安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2025年福安市将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2335元和1891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参照孤儿标准执行。截至2025年9月,已为全市372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保障金572.89万元。信息精准化管理是高效服务的基础。市教育局正建立幼儿园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公安局则通过智慧社区警务平台,组织社区民警深入学校、村(居)委会采集核录留守儿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这种数据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了各部门"信息孤岛"问题,为精准帮扶提供了数据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同样至关重要。2025年4月,市教育局举办《福安市家庭教育指导力提升暨首期绘画心理培训》,面向幼儿园骨干教师开设绘画心理分析课程。这种专业培训使教师能够通过儿童绘画作品及时发现潜在心理问题,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社会力量动员方面,福安市搭建了多元化的公益平台。"福蕾行动计划"组建的"爱心家长"志愿者队伍,利用假期开展兴趣班、游学营等活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打造的"线上心理云平台",不仅服务本地青少年,还将优质资源辐射至宁夏、江苏等地,实现了优质心理服务的跨区域流动。从VR法治课堂到非遗安全扇,从跨部门危机干预到个性化希望小屋,福安市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实践呈现出"立体化覆盖、精准化施策、长效化推进"的鲜明特征。这座城市的探索证明,未成年人保护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当每一份关爱都能精准抵达需要的角落,每一项制度都能有效防范风险,每一次创新都能激发保护活力,未成年人的成长天空必将更加晴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