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农信改革步入“深水区”意味着改革进入了更为关键、复杂且艰巨的阶段。近年来,受中小银行化险、区域金融改革等因素影响,农信系统改革加速推进,多地农信系统改革方案获批或实施。以下是相关介绍:改革背景:自2000年我国在江苏开始探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农信机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但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和风险压力加大等问题凸显。同时,随着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加速推进,“省联社”联合谁、管理谁、服务于谁,在法理上已缺乏存续依据,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济基础、竞争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信机构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模式:    联合银行模式:较多省份推行此模式,如浙江、山西、四川、广西、江苏、江西等地筹建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均已开业。该模式改革成本较低,保留了多级法人的治理结构,规避了农合机构重组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适用于辖内优质农商行较多且重组整合压力较大的省份。    统一法人模式:部分区域选择该模式,海南、辽宁、河南、内蒙古等地的省级农商行已陆续开业。此模式更为彻底,在辖内成立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行,有助于集中区域金融资源,形成规模优势,适用于经济发展程度高或管理半径小、辖内法人机构不多的省份。典型案例:    内蒙古农商银行:2025年5月27日开业,以注册资本580.17亿元、整合120家法人机构(含26家村镇银行)的规模,成为全国首个将农信机构与村镇银行同步纳入统一法人的改革样本。这种“一次性清零”模式通过省级财政、国企主导注资,短期内迅速提升了资本实力,但也面临着地域差异忽视、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大等挑战。    河南农商银行:2025年2月,由河南农商联合银行与郑州农商行等24家法人机构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河南农商银行挂牌开业。河南采取“先联合后合并”的方式,逐步统一治理架构,更注重风险分层处置,但也存在改革周期长,对地方财政资金调度能力要求高的问题。面临挑战:    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资产是农信改革绕不开的“拦路虎”。如内蒙古农信系统2023年转让不良贷款4.06亿元仅收回374万元,处置效率亟待提升;河南农商银行改革涉及25家机构,需在一年内完成超300亿元不良资产核销。    公司治理:农信社长期存在的“小法人病”在改革后演变为新矛盾,统一法人模式需破解“总部集权与基层灵活”的难题。如内蒙古农商银行可能陷入“行政化干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则面临省级平台统筹能力不足的问题。    资本缺口:资本不足是农信系统通病。内蒙古通过专项债、财政注资等方式补充资本,但外源资本占比过高可能导致财务可持续性风险;海南农商银行内生资本积累能力薄弱,净利润增长缓慢。未来趋势:随着多地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陆续挂牌开业,农信改革进入新阶段,新成立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近期均在加速招兵买马,尤其是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增多。未来,市场化招聘高管预计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新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