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零售巨头再次因关税和货运成本问题向中国供应商施压,引发外界关注。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报道,沃尔玛、塔吉特、耐克、彪马和阿迪达斯等品牌正要求中国及东南亚供应商分摊高达50%至66%的美国进口关税成本,并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新增的货运费用。这一行为被指“出尔反尔”,因其曾在今年3月被中国商务部约谈后承诺自行承担关税成本,但在中美5月达成90天关税暂停协议后再次变卦。 一、事件背景与施压细节1. 关税成本转嫁的反复     自2025年特朗普政府大幅提升对华关税以来,美国零售巨头多次试图将成本转嫁给中国供应商。例如,沃尔玛在3月曾要求中国供应商“每轮关税调整降价10%”,导致厨具、服装等低利润行业供应商集体抵制。经中国商务部约谈后,沃尔玛等企业于4月下旬同意恢复发货并承担全部关税成本。然而,随着中美5月中旬达成关税暂停协议,美国零售商利用窗口期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导致航运价格飙升,转而要求中方分摊新增的物流费用。2. 货运成本的激增与供应链博弈     5月中旬以来,中国对美出口量激增,宁波舟山港等主要港口运力紧张,航运公司对每个集装箱的收费从4月的约1000美元涨至6月的6000-7000美元,涨幅高达5-6倍。美国零售商要求中国供应商承担部分或全部货运成本,例如浙江新德集团已支付60%的物流费用。这种转嫁行为不仅违反商业合同,还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风险,尤其对利润率不足3%的传统制造业造成致命打击。 二、中方立场与应对措施1. 商务部约谈与法律威慑     中国商务部在3月11日约谈沃尔玛时明确指出,其单方面压价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合同变更条款,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约谈传递了四层核心信息:损害中美企业及消费者利益、违反商业合同、需共同应对关税压力、若执意施压将面临更严厉措施。这一行动迫使沃尔玛在4月下旬暂时服软,恢复订单并承诺承担关税成本。2. 行业协作与供应链调整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已启动调查,拟通过行业协作维护供应链稳定。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出口转内销或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但面临产品规格差异和渠道重建的挑战。例如,宁波文具制造商在与沃尔玛谈判中表示最多承担30%关税成本,拒绝接受50%以上的分摊要求。 三、美国国内压力与企业困境1. 政治压力与市场矛盾     美国零售商面临国内“自行消化关税”的政治压力,特朗普政府要求其保持商品价格稳定以避免通胀加剧。然而,沃尔玛首席执行官道格·麦克米伦5月警告称,无法承担全部关税成本,可能被迫提价。这种矛盾导致企业在供应链两端施压,试图通过“两头转嫁”(向中国供应商压价、向美国消费者涨价)维持利润。2. 供应链碎片化风险     部分美国品牌尝试将生产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面临产业链成熟度不足、质量风险上升等问题。例如,彪马削减中国直发美国货量,但尚未找到替代方案;阿迪达斯则表示“关税成本终将转嫁为涨价”。这种调整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四、事件影响与未来趋势1. 中美贸易博弈的常态化     此次事件折射出中美贸易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尽管双方在5月达成关税暂停协议,但特朗普政府同步收紧对华芯片、核设备等出口限制,试图在科技领域施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中方将坚决维护自身权益,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2.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考验     中国制造业的议价能力和产业集群优势成为抵御压力的关键。例如,浙江出口商通过数字化平台(如Temu、阿里巴巴国际站)拓展替代渠道,削弱了沃尔玛的议价权。然而,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需依赖政策支持(如出口退税、信贷优惠)和行业协作渡过难关。3. 消费者与市场的连锁反应     若美国零售商最终将关税和物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能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加剧通胀压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每年因关税多支付约1000亿美元。这一结果与特朗普政府“保护本土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凸显单边主义政策的不可持续性。综上,美国零售巨头的“出尔反尔”本质上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利益博弈。中国通过法律手段、行业协作和市场多元化策略应对压力,而美国企业的困境则暴露了单边关税政策的双刃剑效应。未来,双方需在平等协商基础上探索共赢方案,否则供应链动荡可能进一步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