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网上购买假古董并背负高额贷款,直播间骗局频发是一个较为复杂且严重的社会现象,以下是相关的分析:
现象原因
诈骗者的手段
利用心理弱点
老人往往对传统文化中的古董有一定的兴趣和敬畏心理,诈骗者就利用这种心理,在直播间中吹嘘假古董的稀有性、历史价值和巨大的升值潜力,让老人产生购买欲望。例如,声称某件假瓷器是“宫廷御用”,世间仅有几件,从而迷惑老人。
很多老人可能有养老投资的想法,诈骗者便承诺假古董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额回报,比如购买后几个月就能转手卖出数倍的价格,诱导老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购买。
营造虚假氛围
在直播间中,诈骗者会安排一些“托”,这些“托”会不断在弹幕中留言,夸赞假古董的品质,假装抢购,制造出一种商品非常抢手的假象。老人看到这种情况,容易跟风购买。
通过灯光、拍摄角度等手段美化假古董的外观,使其看起来更有年代感和价值感。同时,主播在介绍时会使用一些看似专业的术语,如“包浆醇厚”“胎质细腻”等,让老人误以为是真品。
提供虚假鉴定和担保
有些诈骗直播间会提供所谓的“鉴定证书”,这些证书往往是伪造的,但老人缺乏鉴别能力,容易相信这些文件的真实性。
承诺假一赔无条件退货等担保,但当老人发现受骗想要退货时,却发现根本无法联系到卖家或者遭遇各种推诿。
老人易受骗的因素
缺乏网络知识
老人对网络购物、直播等新兴事物的了解有限,不熟悉其中的规则和风险。例如,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查看直播间的信誉评价,也不明白一些网络支付背后隐藏的风险。
难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容易被直播间里的虚假宣传所误导。对于一些经过精心包装的诈骗直播间,老人无法识别其中的破绽。
社交相对孤立
部分老人退休后社交圈子变小,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诈骗者在直播间中与老人建立起一种看似亲密的联系,让老人在情感上产生依赖,更容易相信他们的话。
当老人对购买假古董产生疑虑时,由于缺乏可以商量的对象,可能会盲目听从诈骗者的解释,从而陷入骗局。
防范意识薄弱
老人一生可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且对他人有较高的信任度。诈骗者正是利用老人的这种信任,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让老人支付货款或办理高额贷款来购买假古董。
他们对新型诈骗手段缺乏足够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直播间里隐藏的巨大风险,以为直播间是正规的商业平台,不会存在欺诈行为。
平台监管漏洞
入驻审核不严格
一些直播平台在商家入驻时,没有对商家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例如,对于销售古董类商品的商家,没有要求提供足够的文物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导致一些没有合法经营资格的诈骗者能够轻易进入平台开设直播间。
对商家身份信息的核实存在不足,部分诈骗者使用虚假身份注册直播间,平台难以追踪到真实的责任人,为骗局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直播内容监管难
直播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监管部门难以对海量的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诈骗直播间往往会避开监管高峰时段进行违规操作,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直播间中的话术多样且复杂,一些诈骗者会采用隐晦的方式进行虚假宣传,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界定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导致部分诈骗内容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防范措施
加强老人教育
开展防诈骗宣传活动
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可以定期开展针对老人的防诈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老人普及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特别是直播间诈骗的特点和防范方法。例如,用实际案例向老人展示诈骗者的作案过程,提高老人的警惕性。
邀请老人及其家属参加防诈骗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趣味的方式增强老人对防诈骗知识的记忆,同时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关于防诈骗的交流。
提升网络素养培训
政府或社会组织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培训课程,针对老人的特点,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教授老人基本的网络知识,如如何识别正规的购物网站、如何查看直播间的信誉等。
培训老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对古董相关知识进行查询验证,提高他们对假古董的鉴别能力。
家庭关爱与监督
增强陪伴与沟通
子女应多陪伴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经常与老人交流,了解他们在网络上的活动情况,如是否观看直播间、是否有购买古董等行为。
鼓励老人在进行网络购物或投资等决策时与家人商量,当老人对直播间中的古董感兴趣时,家人可以帮助老人进行鉴别和分析,避免老人上当受骗。
管理老人财务
对于防范意识较弱的老人,家庭可以合理管理老人的财务,如控制老人的支付权限,设置支付限额等。当老人需要进行较大金额的消费时,需要经过家人的同意,防止老人因受骗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平台治理
严格入驻审核
直播平台应加强对商家入驻的审核力度,对于销售古董等特殊商品的商家,要求提供详细的文物经营资质证明、商品来源证明等文件。同时,要对商家的营业执照、法人身份等信息进行严格核实,确保商家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建立商家信誉评级体系,对新入驻的商家进行一定期限的观察和评估,根据其经营行为、用户评价等因素进行信誉评级,对于信誉较低的商家限制其直播权限或进行清退处理。
加强直播内容监控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敏感词库和行为模型,一旦发现直播间存在涉嫌诈骗的话术或行为,如虚假宣传、诱导贷款购买等,立即进行警告或封禁处理。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对发现的诈骗直播间进行举报,平台对举报内容进行快速核实处理,并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用户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法律监管与打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部门应针对直播间诈骗等新型网络诈骗行为,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明确诈骗行为的界定标准、处罚措施等内容,为打击直播间骗局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加强对古董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规范古董市场的交易秩序,防止假古董在网络平台上泛滥。
加大执法力度
执法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直播诈骗的打击力度,建立专门的网络诈骗侦查队伍,提高案件的侦破效率。对于涉嫌直播间诈骗的团伙,要深挖其背后的产业链,从源头进行打击。
加强跨地区执法协作,由于网络直播不受地域限制,很多诈骗团伙分布在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共同打击直播间骗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