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加大力度整治欠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主要举措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明确工资支付的主体责任、支付周期、支付形式等内容。例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的专门性法规。条例规定了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等在农民工工资支付方面的各自职责,构建了一套从源头治理到过程监管、再到事后惩处的完整体系。
 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
 要求建筑、市政、交通等工程建设领域的施工企业按规定存储工资保证金。这笔保证金专门用于在企业出现拖欠工资情况时,支付劳动者工资。工资保证金的存储比例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因素确定,信用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存储比例,而有拖欠工资不良记录的企业则会提高存储比例,这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欠薪问题的发生。
 强化监管力度
 多部门联合执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水利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在工程建设领域,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批、项目招投标管理时,会将工资支付情况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交通运输、水利部门在各自的工程项目监管中,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检查企业工资支付台账、劳动合同签订等情况。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一旦发现欠薪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加大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力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各类企业的日常巡查,重点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欠薪高发行业。例如在春节等欠薪问题易发的节点前,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深入企业和工地,检查工资支付情况。对存在欠薪隐患的企业,及时下达整改指令,要求限期解决问题;对已发生的欠薪案件,迅速立案查处。
 提高欠薪违法成本
 行政处罚加重
 对于恶意拖欠工资的企业,相关部门加大行政处罚力度。除了责令限期支付工资外,还可以按照拖欠工资的一定比例加付赔偿金。例如,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同时,对企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进行行政拘留。
 纳入信用惩戒体系
 将拖欠工资企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限制。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有严重欠薪行为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它在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时就会被直接排除在外,银行也会对其收紧贷款政策,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促使企业不敢轻易拖欠工资。
 
 意义
 维护劳动者权益
 工资是劳动者的主要生活来源,及时足额获得工资对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整治欠薪能够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得到实现,使劳动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支付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费用,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欠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引发劳动者的不满和怨气,容易导致劳动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过整治欠薪,化解劳动矛盾,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环境。公平合理的工资支付体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企业及时支付工资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整治欠薪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避免因欠薪引发的消费不足、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