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全超导磁体系统,成功实现35.10万高斯(35.1特斯拉)稳态强磁场,并持续稳定运行30分钟,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极端强磁场科学装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技术突破与创新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多项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研发团队创新采用高低温超导磁体同轴嵌套结构,并优化协同方法与调控工艺,有效解决了低温高场下的应力集中、屏蔽电流效应等国际共性难题,大幅提升了磁体在极端工况下的力学稳定性与电磁性能。值得关注的是,该磁体实现了从材料、工艺到制备的100%自主可控。研发团队此前攻克的100kA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纳欧级低阻超导接头等关键技术,为此次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彻底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全超导稳态磁体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 成果的重要意义科学价值层面:稳态强磁场是衡量国家基础科研能力的核心标志之一。35.1特斯拉的强度相当于地球磁场(约0.5高斯)的70万倍,远超当前最强人工永磁材料钕铁硼(上万高斯)30余倍。更关键的是,30分钟的稳定运行能力,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精密实验提供了持续可靠的极端环境,有望催生新的科学发现。技术应用层面:该磁体的成功研制将产生多领域辐射效应。在科研仪器领域,能推动超高场核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装备的商业化进程;在能源与工业领域,可为核聚变磁体装置、超导感应加热、高效电力传输等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在航天领域,也将为电磁推进等前沿技术研发创造条件。国际竞争层面:此前全球全超导稳态磁体技术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我国此次35.1特斯拉的成果不仅刷新国内纪录,更跻身国际顶尖水平,构建起与国际领先者并驾齐驱的技术优势,极大提升了我国在极端条件科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未来发展展望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成员单位,研发团队将进一步推动该磁体技术在核聚变装置中的应用,助力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进程。同时,相关技术成果还将向超导磁悬浮、航天电磁推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