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新版诊疗方案对基孔肯雅热进行了详细解读与研判,以下是相关内容:疾病特点: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其潜伏期为1到12天,常为3到7天。流行情况: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年以来已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重症高危人群: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抑制者,这5类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病理机制:基孔肯雅病毒可直接侵入关节,在关节内复制,也可直接感染人成骨细胞、滑膜等细胞,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等释放,造成成骨细胞功能受损、骨质破坏,并可引发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损伤,这是关节痛等症状产生的原因。诊断要点: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临床表现,又在发病前12天内,曾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者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曾有病例发生,则可被视为疑似病例。在登革热流行高风险地区,凡是出现“发热+关节痛”的患者,建议同步检测登革热病毒,以减少误诊和不当用药。治疗原则: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受损关节应制动。同时,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除非合并其他疾病已有长期用药指征。解除隔离标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4h且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已满7d,方可解除隔离和出院。预防措施: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
|